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 • 建设
【影传•三下乡】 恩施建始站 “竹韵乡教”服务队出征
发布时间:2023-07-03 21:24:13作者:王瀛来源:原创文章访问次数:525次

“竹韵乡教”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领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四个自信。2023年7月1日,由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辅导员袁晓波老师与专业教师李沁格老师指导的2023年暑期三下乡“竹韵乡教”志愿服务队正式启程恩施州建始县。 

01

指尖技艺 巧手经济

    2020年,恩施建始县的竹编技艺被列入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当地的旅游业逐步快速发展,竹编手工艺产品也走入了大众视角,当地通过线上直播以及多类型产品转化的方式,受到了当地游客的喜爱,为当地的创业增收带来了活力。

    本次由2022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七名学生组成的服务队将前往竹编技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古邺工艺”古雅手工艺品厂进行参观和实地体验,并利用专业优势,为该手工艺产品的制作生产拍摄微型纪录片。

 

02

对话人物 薪火传承

团队的第一站来到了建始县古雅手工艺品厂,深入了解“竹编”手工艺品的历史与相关人物

 “竹编”技艺传承人 饶老

一份执着

二度创新

三代传承

继承了竹编非遗文化

发扬了手艺工匠精神

     竹编文化中的“竹”自古以来都是广大老百姓赞美的对象。“竹”常常被作为一个人品质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的象征。而我们中国传统的竹编制品正好作用了它“坚韧”的特质,当今社会在我们日常的商场中已经几乎很少能够看到竹编制品。但是在过往老一辈的生活当中,竹编制品几乎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簸箕、斗笠、竹篮等竹制品是他们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工具,每一个人都能对它们进行熟练的运用。放眼当今,大部分年轻人对于竹编文化了解甚少,先不说他们是否能够辨认不同的竹编制品,更别提他们能正确的使用。

     为了改善这一境况,我们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的学生以及老师组织开展了一场关于“竹编”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邺州镇石桥湾村的竹编文化饶氏家族传承人饶金芝女士。

    今年29岁的她在2017年的时候放弃了都市的繁华生活,转而投身于竹编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当中。对此,我们大家都感到很疑惑,但是姐姐接下来的一段话说明了原因。原来姐姐的家族历代都在从事着有关竹编制品的生意,她的祖辈也在当中慢慢地了解到了竹编制品的生产制作方法。在一代代的传承当中,他们家族已经对竹编文化有了非常浓厚的感情。而金芝在接触了繁华市井以后才发现竹编文化在她的内心已深深扎根。她说道在她最初学习制作竹编制品的时候经常被细竹条划破手,也经常被长时间的弯腰姿势而疼的直不起腰。她的丈夫李禾林先生在一旁附和道:“虽然制作竹编制品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济效益也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坚守住了自己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情怀。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竹编文化,我们非常开心。所以事实证明了我们所选择的这条道路没有错。” 

    在我们谈笑之间,金芝的父亲饶仕尧回来了,而他也正是金芝对于竹编文化的领路人。在他的父亲回来之后,我们注意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三个人的手上都带着竹编手环。我们仔细端详了他们手上佩戴的手环,发展手环的纹理是“人”字形,饶老先生解释道这是竹编中的“人字路”编法,这种编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他们自身所特有的饶氏家风相融而成,所以这个手环也代表了老一辈人对于非遗传承人的期许以及赞赏。

    “人字路”编法一脉相传,对于我们而言这种编织手法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与立意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饶老先生随后补充道:“做竹编是一种无形的事,简单来说就是竹编本身是没有形状的,而是做竹编的人所赋予的,所以它变得有形了,做竹编来源于自然,也要回归于自然,我们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色生态文明理念。”

    紧接着饶老先生让他的女儿金芝向我们展示了一下拉竹丝的过程,而这也是竹编工序的重要一步。只见那一根根粗糙的细竹条经过姐姐的双手被细致地打磨后变得细腻有光泽了起来。我们看得十分认真,所以我们将目光又转移到了她的手上。在一个如花似月的年纪,本应是一双细腻顺滑的双手此刻却显得粗糙且有力量。这双手是她努力了六年的见证,更是她为竹编文化所付出的印记。

     经过这一天的学习与探究,我们对于竹编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知道了当今竹编文化发展的困难之处,也明白了竹编文化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传承非遗文化绝非一日之功,更非口上空谈,而应落实在行动中。在此,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员参与其中,共同将竹编文化发扬光大。

    团队成员再与饶老的沟通中注意到了饶老先生和他女儿女婿手腕上戴着的竹编手镯。这些手镯的纹路主要以“人”字形为主,由一撇一捺组成,看似简单,但却十分厚重。其中,“人”字的一撇代表着对自己的约束,即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守好什么样的品性;而一捺则代表着对人的感怀,即应该如何待人处事,以什么方式前行。

    饶老先生告诉他们,“人字路”编法编制手镯有着深刻的意义。他认为每个人都是无限而数不尽的,每个人都有爱心,并且爱是无私的。因此,“人字路”手镯不仅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饶氏家风的传承。

    通过这些手镯,我们可以看出饶氏家族对于品德和待人处事方面非常重视。同时,“人字路”手镯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精神和价值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并将继续影响和启迪我们的生活。

03

听他们说

团队队长姚成浩:

    在参观完竹编成品后,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星”绣球。这个作品是饶老先生的女儿饶金芝女士自己创新琢磨出来的。然而,这个想法的生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开始,绣球只是一个比较粗糙且间隙较大的小球。但经过饶女士的不断打磨和精细化,最终才有了“红星”绣球模型。“红星”绣球上星星的形状为红色,而红色可以使人联想到我们中国。竹编文化虽然在国外也有影响力,但真正意义上传承下来的还是我们国家。因此,饶女士将“红星”绣球上的五角星染成了红色,让其更为凸显。尽管这个绣球上有五星的形状,但如果不仔细看很难看出饶女士想表达的意思。于是她进一步进行了修改编制,并将竹子进行染色,让五角星更为清晰明了。“红星”绣球充分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新精神。它不仅是一件竹编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饶女士希望有一天能够将这个秀满红色星星形状的绣球推向国际舞台,让世界人民一睹中国文化、中国风采。